
创建日期: 20 Sep
你学不会的「羊了个羊」
近日,一款名为《羊了个羊》的小游戏,在各社交平台频频刷屏,霸占热搜。根据官方介绍,这是一款超难的闯关消除小游戏,通关率不到0.1%。玩法是在重叠的各类方块中,找到三个同样图案置于下方卡槽即可消除,卡槽内最多可以储存7张卡牌。游戏首页还设置了玩家排行榜,将不同地域的玩家分区进行排行,游戏通关后可以进入地区榜单,从而助力地区排名。然而就是这款可玩性非常有限的游戏,却激起了全民热潮,不得不说,这款游戏确实做到了让玩家「上头」、让企业「嫉妒」的样子。
这里,我们思考一些问题:
1、这款游戏真的好玩吗?
2、我们为什么要玩这款游戏?
其实当我们能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的时候,就能发现,「我」似乎被PUA了。其实这样的模式在「小游戏」里已经屡见不鲜了,从17年底的「旅行青蛙」,到后来的「跳一跳」等等,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。简单的理解就是「商业PUA」。但是这样的模式却很少有企业能够借鉴成功呢?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,其中的缘由。
为什么有些成功,抄不来?首先,当游戏爆火的时候,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比较多的分析,比如「羊了个羊的成功秘诀」。然后文章就会给大家分析,比如说:地狱级的难度让玩家欲罢不能、城市排名激发玩家进取心、无限转发实现多人裂变……这些说法虽然都是正确的,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说出,这些东西是有前提的。也就是,不是「做什么」的问题,而是「怎么做」的问题。这里,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传统PUA,虽然PUA是非常不好的行为,需要抵制,但PUA也是有门槛的,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去PUA,正常的情况下,你至少需要:有颜、有钱,或者有情商。换到商业PUA上则是:有颜(产品好)、有钱(资本青睐)、有情商(营销强)。

同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是不同的感觉,比如从帅哥口里说出来就是「心动的感觉」,从油腻大叔口里说出来,就是「令人反感」。只学习「表象」,忽视「内涵」,这样的模仿如何成功?因此,这也是很多企业「模仿」失败的重要原因。学习的真正法门想要学习内涵并不是一件易事,因为「内涵」是需要根据商业模式基因工程来定位的。
举一个例子,你知道消除类游戏有多少款吗?在3dm统计中有679款,这还不包括很多还没出生就夭折,或者压根不太出名的游戏。而为什么「羊了个羊」一出现就能爆火?因为难?不是,如果说难,有一款叫做「猫咪超级玛丽」的游戏比它更难,但是「猫咪超级玛丽」对于玩家来说更多的却是劝退,而不是「越战越勇」,所以它变成了小众游戏;因为城市排名、看广告?也不是,在国庆70周年时,腾讯出了一款「家国梦」的游戏,不仅有城市排名比拼,而且还有浓浓的「家国情怀」在里面,但奈何也是命短。
这也不是,那也不是,真相是什么呢?是营销。
如今的小游戏竞争,激烈程度已经不是大家能想像到的了,几乎我们使用的所有app,都有小游戏广告的影子。比如:番茄小说、抖音、哔哩哔哩、酷狗音乐……甚至还有一些我们常用的灰色软体。除此之外,还有大量kol的加入,为「羊了个羊」积累了一大批「种子用户」,为后续的裂变做出了充分条件,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「资金、资源」的投入。大V博主纷纷推广「羊了个羊」所以为什么很多企业模仿不来?连种子用户都不够,就开始想裂变的事情,能成功那真是「天命之子」了。
而羊了个羊为什么能实现这一点呢?其实跟股权结构有关了,简单的理解就是有「成熟的大佬」帮忙,同时人家之前也已经有成功案例比如:《解救大西瓜》、《流浪宠之家》、《月之村》…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,而不是「老天开眼」的运气。
所以说,羊了个羊的成功,对于更多的企业家来说看看就好了,真的不必太沉迷其中,就比如,一家公司投了100款小游戏,90款亏损,10款火爆,但周期很短,这家公司是赚钱还是赔钱?羊了个羊赚钱了,但这家公司真赚钱了么?这家公司可能还在亏钱,但这家公司是不是会因为羊了个羊,引入更大的投资(接盘侠)呢?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能独立存在,也可能全都存在,我们看懂原理就好,模仿还是不必牵强,因为你不一定有他的基因。